知问原创 | 关于专利的位阶式进化

发布日期:2021-08-23

一、从技术到专利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首先要走出一个误区,专利并不等同于技术。一项技术能否成为专利,只与专利申请过程中的审查标准有关,而执行审查标准的审查员,只是站位该技术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角度来进行审查。正因为审查员只是站位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而非技术专家,这就决定了技术与专利的巨大差异。技术研究要考虑的是课题立项时理论的目的性、逻辑性、科学性,研究过程中采集数据的精确性、试验过程的可重复性、试验效果的成长性,以及课题结题后所展现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重促进性;而站位所属技术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的审查员,他所关注的只是该专利或专利申请是否符合专利授权标准,例如该专利申请或专利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是否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因此,可以这么理解,专利是技术,但专利只是技术的一部分;而技术却不一定是专利,很多技术不一定用专利来保护,比如食品配方、材料组分,可以以技术秘密的形式进行保护。

对于专利申请人来说,每件专利申请,都要考虑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一个企业的核心专利,很可能成为该企业实现“弯道超越”竞争对手的关键,如果一件专利申请公开并授权后,其它企业(尤其是竞争对手)能够轻易的绕过该专利,该专利也就失去了其专利保护的意义。这就要求在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过程中,不能单纯用科研的思路和理念来写专利。撰写人是否具有专利思维,将很大程度上决定该专利申请是否能够成为一个高质量专利。

大多数的跨国公司针对其核心技术往往会以几个核心专利来进行螺旋式的多层保护,而每个核心专利的外围又有诸多防御型专利,形成核心技术的专利保护池。例如海尔集团打造出了30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利包,包括在智能家电产品上布局了290件专利,在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上拥有151件专利,在半导体制冷技术上拥有72件专利,初步形成了1.6万余件专利的专利池。再比如苹果公司针对“触摸屏”这一核心技术的专利布局,从2007年的US2007070052A1的专利申请开始,至少布局了虚拟键盘、3D

iPhone用户界面、磁性笔记本/平板混合设备、触觉反馈设备、智能触摸边框、摇晃打印、3D

Avatar头像和表情、可控及透明显示屏、穿戴式计算等等核心专利。苹果早在2009年就默默地申请了一项穿戴式计算专利,该专利也许将带来革命性的技术,能让用户跟踪其健康状况、观看体育赛事、训练以及与苹果电视实现互动,为将来苹果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很多情况下,失去专利就意味着失去发展。香港人郭秉鑫成功组建了一个团队,并开发了一款优秀的产品—Talkbox,并于2011年1月份推出,但没有申请专利,在它推出后的几天内,也是2011年1月份,腾讯的微信应运而生,从而断了Talkbox的后路,Talkbox也就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因此,质量上乘的专利是让一项技术成果能够安身立命的基础。一项技术如果不申请专利或申请的专利缺乏保护的权利,很有可能就失去了其在市场上进化的可能。


二、从专利与市场

据统计,至2020年,中国企业专利的转化率为61%,实施率为56%;而中国高校专利的转化与实施率更低,才9%左右,个人专利的转化实施率甚至只有3%。这些数据说明了一个不令人满意的现实,大部分专利都没有进入市场考验的机会而仅仅充当了专利数据库的库容。很多公专利申请并非是为了保护该专利背后的技术,而是因为专利是申请科技项目资金、高新技术企业等等的门槛,单纯是为了专利的数量而申请专利。这些专利不可能有机会在市场上有所作为。

最能说明专利与市场关系的,还是Fingerworks公司的WO2006

023569A 1 和US2007070052A1,专利名称分别为“A

METHOD OF INCREASING THE SPATIAL RESOLUTION OF TOUCH SENSITIVE DEVICES”(提高触摸敏感器件空间分辨率的一种方法)和“MULTI-TOUCH

CONTACT MOTION EXTRACTION”(多点触控接触运动提取)的两件专利。这两件专利申请公开后,被苹果公司的研发人员检索、分析并上报管理层,最终成为苹果公司的猎物。苹果公司直接收购了Fingerworks公司,并最终获得Fingerworks公司所有专利。苹果公司以这两个专利为基础,于2007年1月9日推出了划时代的“iPhone”系列产品,开启了智能手机的新纪元,对苹果公司实现“弯道超越”所有竞争对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这两件专利迸发出勃勃生机而衍生出一系列的相关专利,形成数以万计的专利池。经检索,苹果公司自成立以来,已申请了高达4.8万件专利。

因此,专利与市场是共生共赢的关系,专利能让相关产品迅速占领市场,市场又给了专利二次进化的机会,赋予专利以生命力,让专利的繁衍生息成为了可能,成为一条持续发展的技术生命链条。


三、从专利市场化到专利金融化

一件专利,最终获得金融投资,是证明其专利质量、体现其价值的最直接的量化表达。

经检索,Facebook公司曾经为了基于9个专利的Whatsapp跨平台应用程序于2014年花费了190亿美元(这9个专利的公开号分别为:US8918473B1、US8923812B1、US2015038121A1、US2015040029A1、US8995965B1、US9203960B1、US9225516B1、US9338287B1、US9226121B2),而这9件专利,即便是每个价值20亿美元,在当时也是不可思议的,但恰是这9件专利组合成的Whatsapp平台,让每件专利都突破了它们自身的价值而产生的协同的价值效果。我们可以藉此展望,如果有人成立一个“专利银行”,将现有专利数据库进行了行业甚至技术化的细分,并将其中高质量专利进行筛选收集后作为“专利银行”的“资本专利”,比如语音识别的专利,“专利银行”的工作人员将有关语音识别的专利进行检索、分析、筛选后整合,形成“专利银行”的语音识别“资本专利集”,将其放入“专利银行”的平台上展示并进行“转贷或销售”。而专利权人也可以将自己的专利免费的存入“专利银行”,银行工作人员分析并评估该专利的资本分类和估价后入“资本专利集”。作为“专利银行”,可以和传统银行一样,赚取贷/买方和存/卖方的差价,我们可以大胆的预计,这种“专利银行”的“贷销”模式,势必会给专利带来第三次进化的机会而达到其价值的最大化利用。


综上,一件专利,如果能够经历技术的专利化,到专利的市场化,再到专利的金融化,由点至面,再至全方位、立体式三位阶进化,必将会最大化的造福于人类。而不幸的是,大多数的专利都卡在第一位阶而失去了进阶进化的机会。因此,作为从事知识产权从业者的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还在路上。


苏公网安备 32010502010407号

返回顶部